小農復耕

小農復耕:兼顧生計與環境保護

小農生產靈活多樣,對於台灣糧食安全而言十分重要,農村更扮演社會安全的角色,吸納城市的失業人口,成為安定社會的中堅力量。然而,缺乏資本與通路,讓小農經濟面臨困境,加上缺乏有效的保險機制,一旦遭逢災變,農友復耕並不容易。

2009年8月8日,莫拉克颱風帶來史無前例的大豪雨,重創台灣南部數個原住民部落與農村社區,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,更突顯了台灣各種現實問題,例如自然環境被破壞、農鄉流失年輕勞動力,以及社會資源長期分配不均。

小農復耕計畫在上述背景下開展,希望與重建地區農友合作,共同尋求兼顧環境保護與生計的方式,以回應氣候變異的挑戰,突破傳統產銷結構失衡的困境。

本計畫由浩然基金會與台灣農村陣線共同推行,透過輔導陪伴與經濟支持的方式,協助重建地區轉型,改變一貫的農業經營型態與產銷通路,藉以扭轉弱勢經濟的局面,同時修復自然環境。具體措施包括組成地方團隊、租用公田學習友善環境的農耕模式、發展農產加工品與地方品牌,以及開展多元產銷通路等。此外,以定期農友會議,提倡農事討論與資源共管的精神。我們希望透過計畫促成更多交流與學習,進一步凝聚農友的共識與想望。

小農復耕團隊:讓農業有生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

在2009年11月至2016年12月計畫期間,共有六個地區加入小農復耕的行列,他們分別為台東縣金峰鄉歷坵部落、高雄市桃源區勤和部落、雲林縣北港鎮溝皂里與水林鄉、高雄美濃區團隊,以及台南大東山區的果農組合。每個復耕點團隊因應各自的生產能力與環境條件,發展出不同的復耕模式。

台東歷坵部落「魯拉克斯小米」的目標是找回傳統耕作智慧,發展符合在地社會脈絡與自然環境的農法,並提高農產品的品質;高雄勤和部落主要生計來自種植經濟果樹,因此「桃源香梅手作坊」以農產品加工為發展重點,打破青梅不耐存放與盤商壟斷通路的困境;雲林縣小農復耕希望透過水稻與雜糧豆類輪種,減少作物病蟲害之餘,同時加強維護地力,改變慣行農法與市場導向的生產方式,並回應本土雜糧式微的問題;高雄美濃芝麻復耕團隊則從無毒種植到榨油加工,希冀重建傳統芝麻產業鏈;台南東山區果農友善耕作計畫,得到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在地陪伴,透過舉辦「共學課程」,吸引對友善環境農業感興趣的農友,組成有意投入減農藥實作的團隊,並舉辦食農教育體驗活動,連結都市消費者。

雖然小農復耕計畫的農友團隊各有發展重點,但同樣抱持讓農業有生機的共同夢想。整體而言,小農復耕計畫從生產、加工到消費流通,多方思索並嘗試小農培力的種種可能,在理想與現實、對話辯證的過程中,緩步前進。

彎腰農夫市集:串起友善小農與消費者

鼓勵小農復耕的同時,本計畫也從2011年9月開始定期舉辦「彎腰農夫市集」,在城市中搭建友善小農與消費者相互理解與支持的平台。透過每個月一次的固定市集,以及在十月份為期兩天的「彎腰生活節」,逐步開展連結友善生產與綠色消費、促進環保生活,以及消費者食農教育的場域。

彎腰市集除了鼓勵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互動外,也透過生活手作課程、農業議題論壇,以及系列主題講座等活動,讓消費者從多個方面認識台灣農業及環境。我們相信有意識的飲食與消費,可以改變台灣農業的現況,也希望透過市民大眾的參與,一起實踐友善消費的力量!

(註:本計畫結束後,彎腰市集由台灣農村陣線持續運作,詳情可參閱彎腰農夫市集臉書)   

支持小農耕作、綠色消費,讓城鄉共好

小農復耕是我們追求城鄉共好的起點,透過支持農友合作社群,一起找尋轉型的路徑;其中關鍵因素與價值目標,都在實踐過程中更加清晰。前路還很漫長,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該如何架接,城鄉共好的理想又該如何實踐,當中需要更多參與、討論與實踐,期待我們的經驗能夠促發更多後續的對話與行動。 

此外,為了讓計畫期間累積的經驗及知識得以傳承,浩然基金會印製並發行四本工作知識手冊、七部地方紀錄片,更和果力文化合作出版《小農復耕》及《藏種於民》兩本專書。

合作專書

手冊

紀錄片

水賊林查埔人的種田冒險記

彎腰與農夫市集發生關係的N種方式

原鄉初梅—高雄勤和部落小農復耕紀錄

小農復耕 野地花開

古早田物語

美濃 麻繁了

魯拉克斯的故事—去聽答而答唱歌

Scroll to Top